2025年7月14日至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并得到香港“赛马会运算思维教育”项目鸣谢支持的“内地和香港‘人工智能与计算思维教育姊妹学校’计划师生协同研修营”(以下简称“研修营”),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修营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学习环境智联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及北京师范大学“元卓计划”的支持,旨在深化内地与香港姊妹学校的合作情谊,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协同”育人新模式的探索。来自两地的5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了为期五天的AI探索与协同创新之旅。
研修营合影
远见卓识:凝聚共识,擘画AI教育新图景
7月15日上午,研修营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拉开帷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席专家李艳燕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她指出,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的形态和使命正面临深刻变革。北师大作为中国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始终致力于走在教育创新的前沿。此次研修营正是高校推动前沿科技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未来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的重要举措。她希望两地师生能在此次活动中碰撞思想、增进友谊,共同成长。
展开剩余89%李艳燕老师致辞
主题演讲环节,香港大学黄家伟老师和北京教育学院于晓雅老师,分别从计算思维的人类认知发展规律和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路径等维度,为师生们描绘了一幅幅人工智能与计算思维应用的场景,激发了大家对未知探索的渴望,为师生们接下来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黄家伟老师分享
于晓雅老师分享
协同共创:两地学子携手,在实践中点燃创新火花
理论的启迪最终要落实于生动的实践。本次研修营的核心亮点,在于其精心设计的“项目式学习”与“师生协同”机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校的8所内地学校和8所香港学校师生被混合编组,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学习共同体。
项目实践过程中,在向金、蔡荣啸等多位北师大“元卓计划”资深项目导师的指导下,各小组围绕“社会问题解决”、“校园生活优化”等真实问题,运用Scratch、App Inventor等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和程序开发。从热烈的头脑风暴,到严谨的功能拆解,再到反复的编程调试,处处可见两地学子协同攻关的身影。学生们或为一串代码的逻辑激烈辩论,或为一个创意的实现共同欢呼。通过项目研究与实践,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计算思维与动手能力,更在协作中学会了倾听、理解与包容。
蔡荣啸老师指导
向金老师指导
研修营将知识学习、项目实践与能力测评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中“计算思维挑战赛”环节,打破了传统能力评测的独立与封闭模式。在挑战赛中,由内地与香港学生混合组成小组协同作战,共同完成一份综合性计算思维挑战试卷,并在“错题讲解”环节进一步深化学习。各小组不仅要面对小组得分,更要对错题进行集体复盘,在团队内部分析、讨论,并最终向全体研修营师生分析本组错题背后的思维路径与知识盲点。这种设计,巧妙地将一次评测挑战转化为一次宝贵的学习契机,变被动的知识纠错为主动的思维建构,促进了同学间的同伴互教与思维碰撞。
学生计算思维挑战
同样,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工具的使用也并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度融入了各小组的项目开发过程之中。在项目导师指导下,同学们学习运用前沿的AI工具,将团队抽象创意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设计方案,并辅助项目开发,提升了最终作品的功能和表现力。这不仅是单纯的技能学习,更是未来人机协同模式的一次生动预演,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如何将AI作为提升创造力的强大伙伴。
计算思维之星颁奖
赋能成长:合作研修,共探未来教师新角色
学生在探索创造,教师在研修成长。与学生项目实践同步进行的,是专为两地教师打造的系列研修活动,旨在合作中提升两地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胜任力。
上午场:聚焦课堂实践的经验对话
17日上午的内地和香港两地教师交流座谈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进宝主持,并邀请北京市中关村三小贾远朝主任进行专题分享。张老师介绍了计算思维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对培养学生高阶能力的重要性,贾远朝主任以“人工智能背景下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为题,介绍了他所在学校将AI技术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合的探索,其构建的“AI教育生态”理念引发了在场教师的强烈共鸣。
两地教师交流座谈会
贾远朝老师分享
来自香港的黄俊基老师,详细介绍了在香港“赛马会运算思维教育”项目框架下,如何系统性地开展计算思维教学。黄老师展示的课程案例与学生作品,体现了该项目在激发学生数字创意和解难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来自内地的苏丹蕊老师,分享了大连南金实验学校在人工智能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创新实践,她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生动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AI概念转化为小学生可感知的学习体验。在总结环节,张进宝老师对三位老师的分享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引导两地教师就“AI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黄俊基老师分享
下午场:迈向AI Agent的智能体研修
下午的研修环节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达婷主持,内容聚焦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沿的“教育智能体”(AI Agent)应用。活动伊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欢欢老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为题,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如何运用GenAI进行学情分析、教学方案设计及辅助评价,并指导教师们进行了提示词工程的实践练习。随后,来自猿编程的孙帅先生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未来”为题,分享了最新的教育大模型技术,并介绍了多模态大模型、AI Agent等技术在赋能教育教学场景中的具体实践案例。
王欢欢老师分享
孙帅先生分享
在“智能体实践项目”工作坊环节,内地和香港老师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身体验和使用AI Agent工具,围绕真实的教学场景构思和设计智能体应用。在动手实践中,老师们切身感受到了AI Agent在个性化辅导、自动化评估、资源生成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激发了利用AI Agent重塑未来课堂的想象。
智能体实践项目工作坊
情谊联结:跨越山海,在交流互鉴中播撒友谊种子
在知识的收获与能力的成长之外,本次研修营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科技文化之旅。主办方带领师生们深度探访了北师大校园,参观了北京历史文化名胜,走进阿里巴巴等中国科技前沿企业。这些活动让内地和香港师生既亲身感受了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又为国家日新月异的科技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
阿里巴巴参观
7月18日,研修营迎来了激动人心的学生项目成果汇报环节,这是对所有学生连日来智慧与汗水的一次集中检阅。各支队伍依次走上讲台,自信地展示他们从零到一、协力打造的心血结晶。
两地青少年在深度协作中淬炼出团队精神与创新自信,他们的汇报内容不止于项目功能的演示,而是涵盖了从问题观察、创新解决方案构思,到利用Scratch、App Inventor及AIGC工具进行技术实现和展示的全过程。这既是他们学习成果的最终呈现,也是本次研修营“协同育人”模式的有力证明。
学生项目成果汇报
研修营金奖团队
在结营仪式上,8对内地和香港结对姊妹学校之间互赠校旗和礼品。一面面旗帜、一件件饱含心意的礼物,是学校文化的传递,更是深厚情谊的见证。五天的朝夕相处,让两地师生结下了牢固的友谊。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将成为他们心中珍贵的记忆,并为未来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合作播下希望的种子。
互赠校旗和礼品
尾声
在满满收获和热烈掌声中,本次研修营圆满落下帷幕。这是一次活动的终点,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它成功地验证了“两地协作、师生携手、人机协同”模式的可行性与显著优势,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思维教育的普及与深化提供了宝贵范本。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大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前瞻的教育视野,展现了其在推动国家教育创新、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培养未来杰出人才方面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期待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位师生,都已将探索、协同、创新的精神内化于心,他们必将成为推动内地与香港教育事业共同繁荣、迎接智能时代挑战的引领力量。
研修营全景
发布于:北京市十大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