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图书大厦的读书会现场,当多数参与者身着西装革履时,一位衣着朴素的农民工身影显得格外突出。他叫刘诗利,是工地上绑钢筋、搬水泥的工人,本以为是现场工作人员的他,实则是来赴一场与书籍的约会。记者上前攀谈得知,这位中年大叔虽被生活重担压身,却从未丢弃读书的爱好。“挣钱是为了生存,不是唯一目标。”刘诗利的话朴实却清醒。在他看来,再忙再累,人都该有自己的追求,而他的追求便是“活到老,学到老”。人到中年,他不抱怨生活艰辛,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
生活的拮据让刘诗利很少买书,钱要省给家人,工地上复杂的环境也容易弄脏书籍,这份对书的珍视,绝非装模作样。现场有人见他局促,主动赠书,他虽不知所措,眼里的欣喜却藏不住。他的故事经网络传播后,起初收获一片赞扬。人们敬佩他在繁忙劳作之余坚守热爱,认为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在平凡生活中奔波的人。然而,风向很快转变,质疑声渐起。有网友称这是“剧本”,认为农民工工作繁忙,不可能有时间去读书会,指责媒体“消费农民工”,称其“作秀”。
面对走红,刘诗利更多的是担忧,怕自己形象不好给家人丢脸,这份深埋心底的“底层自卑”令人心疼。好在家人的态度给了他慰藉,他们觉得这事很有趣,并不觉得丢人,让他稍稍松了口气。刘诗利的家庭不算极度困苦却也颇为拮据,大儿子已分家,家里有小儿子一家四口和妻子需要照料,十来亩地出租每年有万余元租金,加上他在北京打零工的收入,仅能维持生计。他的阅读喜好很明确,既看农机、汽车驾驶、电焊电工等实用技能书,觉得对干活有帮助;也爱读李白、李商隐等诗人的古诗词,在文字中滋养精神世界。
央视发声力挺刘诗利,让人联想到此前的“扁担女孩”。有评论称“毁神容易,造神难”,这些平凡人因热爱与坚守被看见,却又迅速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刘诗利的故事本是一面镜子,照见普通人在生存压力下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可网络上的无端猜测,却让这份美好蒙尘,也折射出网络舆论的复杂与荒诞。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刘诗利的坚守如同一束微光,提醒着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该放弃对热爱的追逐。而如何看待这样的平凡之光,或许更能映照出社会的温度与理性。
十大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