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一到,泌尿外科门诊外便排起了“小长龙”,主角多是等待割包皮的男孩们。家长们议论纷纷:这包皮,真的人人都得“一刀切”吗?别急,了解清楚包皮的“成长故事”和医生的专业建议,再做决定。
认识包皮的“成长路径”
包皮,是包裹龟头的皮肤皱襞。出生时,96%的新生儿存在生理性包茎(包皮与龟头粘连)。随着成长:
第一次生理改变:包皮与龟头粘连逐渐吸收。约50%的3岁前男孩包皮可部分回缩。
重要分水岭:3岁后仍无法翻开显露龟头,则称为病理性包茎。
第二次生理改变:青春期,雄激素水平上升,龟头发育加速,包皮相对“落后”,逐渐向后退缩。青春期后龟头仍无法自然外露,则称为病理性包皮过长。
成年定型:成年后,阴茎外观基本固定。
了解这个动态过程,才能正确判断孩子的情况,把握最佳干预时机和方式。
展开剩余77%一、这种包皮,割不得
1.“隐匿阴茎”,看似阴茎短小、包皮长,其实是一种阴茎畸形,需待到学龄前进行整形手术。 更不要把非隐匿性阴茎误判,小题大做,增加创伤。
2.“尿道下裂”,看似一堆包皮覆盖阴茎头,实际是阴茎下弯、尿道外口异位畸形,包皮是阴茎整形的材料,误做包皮悔之晚矣。
二、动态观察,暂不割
1.三岁前包茎,即使包皮口发炎,有时排尿时鼓包,通过清水冲洗或找医生略作包皮口扩张,调整尿布管理方式,多可缓解。
2.病理性,瘢痕性包茎,宜局部涂涂抹糠酸莫米松软膏,待包皮口松解扩大后再决定,这时如果切割,供可选择的手术方式会更多。
3.三岁后青春期前包皮过长者,只要能翻开清洗,等待青春期阴茎整体发育后再评估,这时切割更精准。
4.包皮过长伴包皮粘连者,先分离粘连,待包皮能自由完整翻开后再切割,否则有再粘连,易感染,包扎、换药时疼痛等缺点。
三、限期切割,勿商量
反复发作的包皮炎或迁延不愈(>3周)的包皮炎:常伴有包皮口炎性狭窄。其中,相当一部分由糖尿病诱发(“糖尿病性包皮龟头炎”)。糖尿病与包皮炎相互加重,仅靠控制血糖很难根治。限期手术是可靠选择。
四、择期切割,益终生
1.青春期后,包皮过长或包茎患者切割包皮后能保持
局部干净,避免藏污纳垢,尤其一些病毒,在世界某些地区切割包皮作为预防艾滋病的一项措施,对婚后双方益处更多,也是婚检项目之一。
2.成年后包茎,因长时间包皮垢刺激,诱发癌变不容
小觑。
3.在中老年严重包茎手术患者,可见包茎与小阴茎头
相关联。长期包茎是影响阴茎头发育,还是限制性萎缩,有待考证。
4.包皮与包茎对生育的影响,关键是阻碍精液释放。
5.通过切割包皮降低阴茎头敏感性来改善勃起功能,部分人是有效的。
五、切割包皮,一举多得
若包皮同时存在系带过短、囊肿、疣、色素痣等问题,可在包皮手术时一并处理。此时术式选择需兼顾多重需求,医生经验技巧尤为重要。
六、手术技巧,在于“度”
核心原则:保留包皮距冠状沟约0.5cm(具体需个体化)。预留量的精准把握直接关系到术后阴茎外观、性生活舒适度及勃起状态。
术式选择:传统剪切、袖套状切除、套环式、环切器切割等各有特点。医生需根据患儿/患者年龄、阴茎发育情况、包皮条件及有无合并症,“量体裁衣”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七.术后管理,警“大小”
1.阴茎大与小,是相对大与小的阴茎,小的包扎易脱落,大的血管粗壮,这两种易发生出血、血肿,惹麻烦,选择术式与术后管理要当心。
2.年龄大与小,老人与小孩自我护理管理不到位,术后家庭管理是关键。
八、谣言传说,信不得
“攀比不得”:个体遗传背景、激素水平、发育速度差异巨大。“同龄孩子阴茎小”不能简单对比,更不能因此盲目跟风手术。
“拔苗助长要不得”:只要包皮能翻开、无狭窄,不会影响阴茎发育速度和最终大小。试图靠切包皮“助长”是误区。阴茎发育如同身高,有其自然规律和个体节奏。
“舍不得≠越早越好”:家长应关注孩子外生殖器健康,发现问题及时就医是责任。但“包皮越早割越好”不科学!幼儿生理性包茎完全可能在发育中自愈,过早手术徒增风险且可能“得不偿失”。
总之,从出生到成年,包皮的结构、形态、与龟头的位置关系有很大变化,并且每个个体因遗传与激素水平不同,差异较大,动态看待方可判断包皮是否异常,不能一律对待,更不能一刀切,一种切割方式也并非适合所有个体。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术式(传统剪切、袖套状切除、套环式、环切器切割式)才能应对千姿百态的包皮。只有遵循动态化、个性化、方可实现每个个体精准化。
稿件报送、一审:蔡文波(外二科)
二审:康靖恺、李佳明、张立松(宣传科)
三审:牛 猛(宣传科)
衡中医广〔2024〕第11-01-08号
发布于:北京市十大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