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后亲力亲为指挥的战役是哪一场?
或许好多人心里都没个准儿。是说的平津那场大战吗?还是海南岛战役?亦或1962年咱们跟印度在边境上的那场较量?
上面说的那些都不是正确答案。其实是题目里提到的那场新保安战役。
啥是亲自指挥呢?就拿平津战役、海南岛战役,还有中印边境之战来说吧,咱们的大人物肯定是当之无愧的头儿,总的指挥官。不过说实话,这几场特别有名的战役里,大人物主要是把握大方向,在战略上出主意,而不是亲自到战场上指挥具体怎么打。
亲自掌舵的几个特征:当你真正亲自负责时,会有几个明显的迹象。首先,你会深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不会仅仅依赖于下属的汇报,而是会直接参与讨论,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你的期望。其次,你会经常出现在工作现场,不仅是为了监督,更是为了直接了解工作进展,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再者,你会主动承担责任,当项目遇到挑战或困难时,你会站出来,而不是推卸责任或让下属背锅。这些行为都表明,你正在亲自指挥,对事情的发展有着高度的掌控力。
1.整个战役里,指挥和控制的工作一直都在进行。
2、负责实际战斗任务的调度。
3.自己动手下达重大战役的相关指令。
4.搞定那些和打仗紧密相连的事儿。
等等,还有很多其他情况,说都说不完。
说白了,前面提到的那几场仗都不对路。要我说,真正对上号的,得算是1948年底发生的新保安战役。
一、最棘手的就是那些不出名却实力强的牌子
新保安战斗主要是冲着国民党军的三十五军去的,这支部队的领头人是郭景云军长。
这支队伍虽说比不上国军的五大顶尖部队,就连二十五军、五十二军、七十一军、第一军,还有粤军的第六十四军、桂系的第七军这些稍弱些的国军主要力量也比不上,但它确实是个挺棘手的主力军。
三十五军算是傅作义最初的资本。傅作义的发家经历相当传奇,既然提到了,那就简单聊聊三十五军的战斗力吧。
傅作义的绥远军团,算是从清末到那会儿,军阀里头出现得最晚、故事最多的一个。傅作义虽然是山西人,但阎锡山并不怎么瞧得上他,老排挤他,让他感觉自己就像是山西的“外人”。傅作义这人,脑子灵光,胆子也大,敢打仗。抗战那时候,山西的防线跟纸糊的一样,谁也挡不住日军。关键时刻,傅作义站了出来,死守太原,让河东的老百姓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蒋介石瞧出了傅作义的不简单,他早想削弱晋系的势力,于是就趁机让傅作义去绥远当上了省主席,军政事务都归他管。这样一来,晋系就被分成了晋和绥两部分。
阎锡山在抗日这事儿上没辙,只能干瞅着傅作义自个儿单干了。
三十五军是傅作义在绥远费尽心思组建起来的核心部队,是绥远系军队里的顶尖力量。
那时候,傅作义对国民党政府的烂摊子心里明镜似的,他管理军队和政务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跟延安那边的风气挺像,当时大家都叫他“七路半”。他的部队呢,首先不吃空饷,其次官不欺压兵,再者也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派系斗争。官兵们大多是傅作义自己挑的,训练得挺好,打仗时都敢拼命。所以你看,抗战那八年,绥远省虽然在华北孤悬着,但也没全让敌人占了去,他手下部队的战斗力,想想都知道有多强。
毛泽东高度称赞绥远地区的抗战,说它是“咱们中国人抵抗外敌的第一声号角”。中共中央还专门派人,带着写有“保卫国家,抵抗外侮”的旗帜,到绥远去看望国民党那些打鬼子的将士们。
内战打响后,傅作义一步步把华北的军政大权抓在了手里。他靠着自己那十多万的兵马,管起了三十多万中央军,就像是用小船拉动了大船。在这当中,他最信任的就是三十五军了。
1948年10月,就在新保安战役打响的前几天,咱们华北的部队在北平边上的康庄、青龙桥那块地方动手了,目的就是想把傅作义的主力往西边引。两边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三十五军突然杀了出来,跟咱们的华北第二兵团干了一仗。杨得志一看形势不妙,赢不了,就带着队伍撤了。
战后,傅作义立马向蒋介石报告了好消息,他说,华北的部队现在攻防都没问题,能凑出五个军的主力,要是需要的话,还能派到华中战场去帮忙。
那时候,国民党军队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连连吃败仗,济南和开封这两个地方也被解放军给拿下了。蒋介石心里头那个愁啊,真是没法说。傅作义这时候跳出来说话,他这么讲,一方面是想拍拍蒋介石的马屁,另一方面也是想借这个机会显示下自己的功劳,好让蒋介石继续把华北的大权交给他管。不过话说回来,从傅作义的话里头,也能瞧出三十五军还是有点儿战斗力的。
二、那几位指挥官心里都打着小算盘
三十五军打完青龙桥那仗后,就在平张线这块地界上来回巡逻,时刻准备着再打仗。
1948年快到12月时,咱们华北的军队动手打了张家口,目的是想隔断绥远和北平之间的联系。绥远对傅作义来说,那可是他的老根据地,他肯定舍不得丢。所以傅作义火速下令,让三十五军赶紧去西边救张家口。结果这么一搞,他就掉进了毛泽东精心设计的诱敌深入圈套里。
把三十五军老搁在北平那儿,打北平可就难了,得把它调出来,咱们才好动手。这事儿现在看来明摆着,也不用多说了。
大佬很早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了。1948年11月29号,傅作义让郭景云带着三十五军去西边支援张家口。但你猜怎么着?大佬早在七天前,就是11月22号,就料到傅作义会有这一出,要往西边调兵。不过,具体会派谁去,大佬心里也没谱,毕竟他不是啥都知道的神仙,也只能根据打仗的那些老规矩来猜猜看。
大佬早有布局,他先调动了华北的三个兵团,具体来说,就是杨成武当司令、李井泉任政委,还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焕他们带着的队伍,把张家口给团团围住了,打算一举消灭那里的敌军。
这时候,咱们派了华北第二兵团,司令员是杨得志,政委罗瑞卿,参谋长耿飚,他们带着部队往张家口那边靠,打算对付傅作义派过来的增援部队。
这时候,东北的野战军也动手往关内进军了。领导人给东北先遣兵团的头儿程子华发了电报,让他到了北平周边得低调点,别大张旗鼓的,免得惊动了敌人。
这三支部队,杨得志带领的大约有7万人,杨成武那边是5万3千人左右,程子华则率领了差不多10万人。我们把这二十多万人,像一个大圈似的围绕在张家口周围。虽然看起来兵力有点散开,但要对付张家口附近的国军几万守军,还有北平那边可能派来的帮手,那是完全没问题的,绰绰有余。
因此,大佬一开始对张家口那边的战斗没太上心,吩咐手下人去处理就行了。那时候有更火烧眉毛的事儿,粟裕、刘伯承已经在两个重要的战略位置开打了,淮海战役正处于最关键的时候,大佬的心思全放在那儿了。
伟人有他的信心所在。杨得志和杨成武这两位,长期在华北地区打拼,都是出类拔萃的军事奇才,军队里的佼佼者。特别是杨成武,他在晋察冀地区镇守多年,是个难得的军事政工两手都硬的全面人才。让他来领头主攻,消灭驻守张家口的国军,那绝对是手到擒来的事儿。
程子华那叫一个厉害,绝对是东野里的顶尖猛将。他手下带着两支队伍,那都是辽沈战役里锤炼出来的精兵强将,外加一个火力超猛的炮兵团。
领导能力强,队伍自然也跟着强,这事儿应该没问题。
然而,让这位伟人出乎意料的是,就这几个打仗挺行的将领,差一点儿就把这场本该漂亮的战役给搞砸了。
一开始,杨成武兵团走错了路。
三十五军和其他一些部队赶去支援张家口,加上另外的几支队伍,张家口和宣化那边加起来,大概有两个军,外加两个师和两个骑兵旅的兵力。
杨成武手头就那么八个旅,差不多跟国军的师一个级别。用这八个旅去硬碰敌军将近九个师,那胜负真说不准。咱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拖住敌人脚步,等到杨得志兵团和程子华兵团一到,咱们就能一起把国军给包了饺子。
咋样才能让敌人停下脚步呢?有两个法子,一个呢,就是把咱的主力放到张家口的东边,拦住郭景云,别让他跑回北平。另一个,就是把大军调到西边,挡住郭景云,别让他往绥远那边跑。
真纠结!去哪儿都行得通。杨成武心里明白,中央的最终目标就是消灭三十五军。要是让他们逃回绥远,那收拾傅作义的主力可就难上加难了。所以,杨成武决定,把主要拦截的兵力安排在张家口的西边。
结果,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犯了个不算真正错误的错。
傅作义一听到东北解放军要进关的风声,就琢磨着要把兵力往回撤,他叫郭景云带着三十五军回北平。结果郭景云二话不说,直接往东边开拔,根本没按杨成武猜的那样,急得乱跳回绥远去。
在东边拦着郭景云的,杨成武让一个旅上了前线,剩下的都是冀热察军区的队伍,他们的打仗能力跟正规军比起来差远了。
很明显,郭景云离开张家口时,压根没碰到啥拦路虎,就这么轻轻松松地走了。
杨成武将军在他的回忆里实事求是地说:跟别的比起来,这些队伍的力量确实差了点儿。
杨得志的部队咋样了?伟人之前已经跟杨罗耿他们说了,让他们准备好往张家口和北平那块儿进军,跟杨成武的部队一起打仗。
但杨得志的部队并没有急着往前冲,一来是因为郭景云还在北平没撤呢。要是咱们太快靠近北平,傅作义一害怕,三十五军就可能不出来了。二来呢,还有个不好说出口的原因,就是怕别人抢功劳。
华北那边有三支大军,徐向前领着一支在山西跟阎锡山硬刚,剩下的两支大军都能自个儿打出一片天。眼瞅着张家口那边就要拿下来了,要是杨得志带兵赶紧去,确实能快点赢,但那样就显得有点抢人家风头了。
因此,杨得志兵团没急着猛冲猛打,而是稳稳当当地走,看着杨成武那边传来胜利的消息。
程子华率领的部队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东野部队往关内进发,傅作义其实早就心里有数,但一开始他并没有啥大动作。程子华遵照上面的指示,路过北平,打算直接奔平张线去,路上顺便就把密云县城给拿下了。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事儿,没想到却让整个局势有了大变动。
东野的军队相当强悍,一个纵队足足有四万多号人,人数是华北部队一个纵队的双倍。而且他们还配备了大量的炮兵,攻打密云时那叫一个势如破竹,直接把傅作义给震得不轻。
原本傅以为能让三十五军在张家口多呆阵子,把杨成武彻底赶走,但密云那一仗实在没想到,傅作义感觉大事不妙,立马坐飞机奔到张家口。他说是去查看防线,其实就是当面给郭景云下令,让他赶紧火速回北平。
网上都在说程子华没听伟人的话,结果让傅作义提前知道了东野部队要入关打仗,傅作义就赶紧让三十五军回了北平。这事儿把伟人惹火了,狠狠批评了程子华一顿。
这种笑话听听就算了,别太当真。你想啊,东野那先遣兵团,人数多达十万,还带着庞大的炮兵,国民党军的飞机整天在头上盘旋侦察,怎么可能做到一点风声都不露?密云那仗开打前,傅作义一直盯着东野的动静呢。要是程子华兵团没那么急着往前冲,也没那么快就把密云给拿下,他也不会急着把防线收拢起来。
说到底,程子华兵团战斗力太强了。
三位军队指挥官各有各的打算,导致这场战斗一开始就没能很好地团结一致,结果让郭景云这条重要人物,从张家口那边给逃脱了。
三、大人物亲自上阵
郭景云带领的这个部队,一开始有两万多号人。但当他们去支援张家口时,留了一个师在北平看家,这样一来,出动的就只有一万六千多人了。
这支部队装备全是美式,拥有400多辆大型货车,一次能拉上万多号人。结果,杨成武还没琢磨过味儿来,三十五军就已经溜之大吉了。
伟人听到消息后火冒三丈,真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
大战眼看就要打响,伟人没工夫去追究谁对谁错。他赶紧看了看三个兵团的站位,又细细琢磨了下三位司令的性格和打仗路子,这才发现,战前的那些安排好像不太对劲。
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缺了个能一锤定音的领头人。
程子华、杨得志和杨成武三人地位不相上下,要打仗时,选谁来当总指挥,还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从人数多少来考虑,按理说程子华最适合当总指挥,但他偏偏在北平东北边,离张家口可远了。相反,兵力最少的杨成武,他就近在张家口旁边。
现在最紧要的事儿,就是得搞定统一领导这事儿。
那时候的情况,最适合的指挥官得数徐向前了。他不仅是华北军区的副司令员,还兼着一兵团的司令员,可以说是华北地区的头号军事大佬。不过呢,他那时候正忙着在山西和阎锡山斗智斗勇,到了紧要关头,没法轻易调他回来。
要是调动贺龙,那简直就是远水解不了近火。要是派其他副手高级将领去,伟人心里头还是不踏实。
没办法,这位大人物只能自己动手,他直接向三个部队下令,亲自指挥了追赶并消灭三十五军的这场大战。
我最近翻了翻毛泽东在那阵子写的军事文件,发现他给杨得志、杨成武、程子华,还有林、聂他们,总共发了35封电报。这些电报都是关于怎么攻打三十五军的命令和指示。
这些指令大多绕过了林聂,不再需要他们层层传达,只是简单通知他们一下,让他们在外围进行些辅助工作。实际的战斗策略,伟人们都是直接跟兵团沟通。
实际上,真正的命令和指示数量远远超过35封。
杨得志回想起来,平津战役那会儿,他亲眼见伟人亲手写了九十多封电报。这里面,有五十五封是发给杨得志他们兵团的,不是直接就是间接的。而且啊,这五十五封里头,大部分说的都是新保安那场仗的事儿。
明显看出,这位伟大领袖对这场战役的指挥既周密又亲力亲为。
比如说,12月4号那天,郭景云带着他的三十五军从张家口跑了。这时候,咱们那位伟人心里头憋着火呢,他一下子给三位兵团司令都发了指示。这电报里头写的任务安排,那叫一个细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详细得多。咱们一起来看看这里头的门道:
(一)杨罗耿部队得在明(五)那天,得拼尽全力拿下宣化外围和怀来外围的地盘。赶紧动手,往东西两边建起结实的防御工事,关键是要拦住张家口那帮敌人,别让他们往东跑,这可是头等大事,先别急着去攻打宣化的敌人。要是下花园那儿就一个团,那咱们就直接灭了他们;要是有个师在那儿,也别急着动手,先围起来,等程黄兵团到了怀南线,咱们再开打。
(二)杨李部队(就是说杨成武兵团)得死守张宣之间的拦截阵地,要是人手不够,那就得赶紧增援。
如果张宣那帮敌人选择绕路往北平逃跑,那杨得志兵团,还有杨、李这两个兵团,就得赶紧动起来,在敌人逃跑的路上追上去,围住他们,别让他们跑了。
(四)杨罗耿部队预计五号能不能抵达宣怀线,程黄部队啥时候能到怀南线,请马上通知我。
哪里该动手,哪里不该动,得看具体情况,也得挑对时机,伟人把这些都讲得很明白。
大家不妨一起瞅瞅四大野战军给各纵队发的指令,那详细劲儿,也就这样了。
三个部队一接到命令,都觉得脸上无光,于是都拼了命地去围堵三十五军。
杨成武的部队使出浑身解数猛追不舍,边打边追,硬是把郭景云的步伐大大拖慢了。
杨得志兵团在短短十九个小时里,接连收到了领袖的三份加急电报,电报里明确指示,无论如何都要火速赶到下花园,务必拦住三十五军东撤的去路。领袖的态度非常坚决,直接表明,要是三十五军逃脱了,那这个责任就得由杨得志、罗瑞卿和耿飚他们来担。
杨得志回想起那时候,心里头那个急啊,根本坐不住,立马就让部队从易县的紫荆关那边,火力全开往前冲。他们拿出了红军长征那时候的那股子不要命的劲儿,一天一夜能跑上二百多里地。就这么连走了四天,脚丫子都泡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终于在12月8号赶到了新保安,把郭景云给拦住了。同时呢,他还特地叮嘱先头部队的四纵十二旅,他们比大部队早到新保安那边,得死死咬住郭景云,不管怎样都得拖住他。
实际情况显示,杨得志的迅速出击,让郭景云彻底没了退路。
程子华的部队快速穿过北平后,立马动手切断了北平那边派来支援三十五军的西路,他们主要的目标是国军里的104军、105军,还有十六军这些队伍。
伟人心里还是不踏实,连着给三个兵团发了好几封电报。这倒不是他信不过那三位司令,实在是战场形势太严峻了,一点差错都出不得。他得亲自盯着,确保每一场战斗都能按照计划精确无误地进行。
好了,当三支大军都顺利抵达指定地点后,12月21号那天,杨得志的大军开始猛攻新保安,一下子就把郭景云他们一万六千多人全给打垮了,三十五军基本上算是没了。
十大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